欢迎访问RC外部版V3.1
大数据优选每日重点财经资讯

2024年02月27日的文章 第18页

中国碳市场已为逾51亿吨排放量定价,正逐步扩大行业、品种、主体和方式,强化法律责任,争创高质量碳市场。

1. 中国碳市场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组成,两个碳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 2.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选择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2021年7月正式开市,目前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3. 碳市场形成的碳价,为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等碳定价活动锚定了基准价格参考,以碳市场为核心的中国碳定价机制逐步形成,促进了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化。 4. 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碳配额分配方式将逐步推行,适当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5. 将建立市场稳定机制,平衡市场供需,防止碳价格失控等市场风险。 6. 将优化配额分配方式,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激发市场活力。 7. 在强化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方面,《条例》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活动的各类主体规定了明确的违法情形和严格的法律责任。 8. 在打击碳排放数据造假,遏制虚报瞒报碳排放数据等行为方面,《条例》可总结为“严控、严查、严罚”。 9. 中国碳市场数据质量随着《条例》的贯彻落实,将在第二个履约周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京津冀三地数字化协同治理成效斐然,但仍有软、硬件差距和环境挑战,可继续大作为。

1、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了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2、京津冀三地数字经济发展迅猛,数字经济规模占全国比重达到10%。 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三地数字化协同治理基础不断夯实,区域多领域数字治理成效不断显现。 4、京津冀三地数字治理、数字政务协同机制日益健全,形成了“要事有统筹、任务有督办、落实有专班”的工作体系。 5、京津冀三地围绕教育、环保、交通、旅游、医疗卫生等京津冀协同重点领域率先启动大数据应用示范。 6、京津冀的数字协同治理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三地均成为全国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试点地区。 7、京津冀协同发展可继续大作为,软、硬件的差距还可以进一步做好数字协同,意味着还有继续大作为的空间。 8、京津冀未来数字化协同之路还面临适合数字治理和数字治理的市场化理念等环境挑战,目前在这方面三地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京津冀地区数字治理能力强劲,数据交易市场比重超12%,5G基站32.4万个,北京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近350亿元。

1、京津冀地区数字治理成果显著,其数字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2、京津冀地区算力规模占全国1/3以上。 3、京津冀地区数据交易市场比重超12%。 4、京津冀地区5G基站数量达到32.4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已达6456万户。 5、北京市的数据要素市场规模约为350亿元,占全国的39%左右。 6、河北省在产业数字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达1.51万亿元。 7、河北省上云企业累计超9万家,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21.2%。 8、河北全省各级12345热线在2023年共受理各类诉求1614.71万件。 9、天津市“津心办”数字社会综合应用平台实现市级事项1086项、便民服务事项479项“掌上办”。 10、天津全市的治理体系实现了网络化、智能化,提高了治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年,三地联合招商签约项目51个,金额达1045.5亿元。

1.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10周年。 2. 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布局为“一核两翼”。 3. 加大三地联合推介、产业对接和项目促进力度。 4. 开展京津冀产业链联合招商,强链补链。 5.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两翼”建设,突出雄安新区、城市副中心产业定位和投资环境推介。 6. 开展产业链联合招引布局,支持市投资促进中心与承德市的招商合作。 7. 支持相关区开展津冀相关区域项目资源对接协作。 8. 加强三地投促领域协同合作,签署《京津冀投资促进战略合作协议》。 9. 积极协调津冀两地投资促进部门,共同征集12家机构为“京津冀全球联合招商伙伴”。 10. 三地联合举办招商推介活动,签约51个重大项目,涉及金额达1045.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