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1. 富有“内涵”的零食产品如“华农酸奶”“世壮燕麦片”“西南大学魔芋丝”。
2. 部分“学院派”零食在受欢迎的同时,出现了“学历造假”分子。
3. 不少商家冒用科研机构名称进行虚假宣传,抓住了消费者天然的信任感。
4. 部分商家在商品宣传上“强蹭”高校和农科院,涉嫌构成虚假广告。
5. 相关商家冒用高校名称,或构成虚假宣传,面临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处罚。
6. 教育部等八部门曾发布《意见》,要求规范“大学”“学院”名称登记使用。
7. 部分商家违法成本较低,商品难辨真假,使得他们敢于“铤而走险”。
8. 冒用高校或农科院名称对消费者构成欺诈,商家依法需承担退一赔三责任。
9. 部分商家“傍机构”“傍专家”行为,既侵害了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学术声誉,也给真正的“高学历”产品带来负面影响。
10.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品质和健康,部分由科研机构研发的食品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
11. 部分商家为了利益,“碰瓷”高校或农科院,反而导致“两败俱伤”局面。
12. 建议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科研机构主动“打假”,消费者学会辨别,商家不要“含糊其辞”进行宣传。
利好:
无
利空:
无
标签:监管力度加大, 科研机构打假, 消费者学会辨别, 商家如实宣传